SPECIFIC LOT INFO

2537 | 黄宾虹 纪游山水 四屏镜心

纪游山水

Author: 黄宾虹

Size: 87×31cm×4

Signed and dated: --

Estimate:

Final Price: --

【著录】
1.《浙江四大家作品集续三》,第138-139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
2.《画艺论》,第15-16页,中国美术出版社,2013年1月。
3.《虹叟书画集-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第284-285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4.《神州国光集》,第30页,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4年。
【题识】
1.粤西漓水有大排小磔诸山,罗列江岸,仇池灵壁俱在目前。元人曹云西得其大意。矼叟。【印文】黄宾虹印、黄山山中人
2.青城蔚然深秀,视峨眉为广博,余曾信宿其中,月夜坐云房,泉声林影,别有一境。矼叟纪游。【印文】黄宾虹印、黄山山中人
3.临安入歙,自藻溪以上,山峰环绕,溪涧萦回,如游山阴道中,应给不暇。兹以北宋董巨笔意写之。矼叟。【印文】黄宾虹印、黄山山中人
4.蜀中嘉陵江山水浑厚华滋,唐李昭道、吴道玄虽有图画繁简不同,非有范华原、董北苑笔墨难尽其妙。矼叟。【印文】黄宾虹印、黄山山中人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笔墨纪游临天下,江山壮阔汇笔端
读黄宾虹《纪游山水》四屏有感
毛建波
我的导师王伯敏教授是黄宾虹先生的关门弟子,也是黄宾虹研究专家,他与李可染、张仃一起发起成立了黄宾虹研究会。因此,从1980年代起我就跟从导师对黄宾虹做了一些研究,并有幸参加了《黄宾虹全集》的编撰工作,所以对于机构收藏与民间收藏的黄宾虹作品,过目甚多,公立机构如浙江省博物馆的藏品,也过目不少。然而,即便在研究了众多黄老佳构之后,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套《纪游山水》四条屏时,那种激动的心情,依然难以言表,因为这是一套较为难得的宾翁山水精品。
所谓难得,约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这样一套完整的、而且是成熟期的作品,在黄宾虹绘画生涯也不多见。黄宾虹的画作数量很多,估计存世量在2万件以上。但是许多作品尚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这种未完成状态不是说他没画完,而是有时候,宾虹老会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再加工,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作品他都可能不断地加工,所以很多作品他没有题款,也就是处于一种不断地再尝试下去的状态。《纪游山水》四条屏是已经完成的作品,不仅有完整清晰的题款,并钤有“黄宾虹印”(四次)、“黄山山中人印”(四次),都可以看出他自己对这套作品是认可、满意的。这是很难得的。
其次,黄宾虹的山水四条屏存世不多,四条屏不是四件作品的简单相加,而要从整体来考虑作品题材、整体效果,难度更大,数量自然也更少。这样的作品无论从学术研究角度,还是市场角度,都应该是被追捧的一等一的作品。
第三个难得,因为它是纪游山水,从风格上判断这件作品应该完成于八十六、七岁左右,晚年的黄宾虹绘画艺术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阶段。这套作品面貌风格、笔墨特色都是黄宾虹晚年成熟期“澄怀观道”的一个典型代表。
如果再深入探讨以上这三点“难得”,我们可以先从纪游山水尤其难得为切入点。
从时代背景来看,近现代绘画推崇向西方学习,虽不能说全盘西化,但向西方学习是主要的,传统中国画面临困境。晚年的黄宾虹虽然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的艺术精华,甚至有些暗合于印象派绘画,但是他的根底还是扎根于中国传统,将中国绘画传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纪游的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人传统的写生方式。从观察角度到最后表现的方式,跟西方绘画的写生是不一样的。黄宾虹先生一生好游山水,中年之后更是行遍中华名山大川,师造化,得心源,尤其是巴蜀之游,发生于黄宾虹晚年变法之时,对其艺术风格的变化可谓影响深远。1932年秋,69岁的黄宾虹应友人之请入蜀游览写生,他溯江而上,经武汉、重庆,沿江又到叙州,入岷江而上峨眉山,翌年春,在成都代陶冷月在四川大学教课数月,并漫游青城。后由成都出发到龙泉驿,过简阳,经乐至、射洪、蓬溪、南充、渠县等地至广安,游天池。再沿嘉陵江回重庆,由重庆乘轮船东还,览长江三峡之险,整个游程历时近一年,得画稿千余幅,诗文七十余首。巴蜀壮游,是黄宾虹历时最久、行程最远、收获最大的一次,也成为他艺术风格转变的关键。在游历中,黄宾虹在山水中汲取了养分,得到了启发,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风格面貌,大家所熟知的“青城夜雨”这种场景,恰好是他形成“黑密重厚”的风格的一种来源。
宾翁非常推崇宗炳的《画山水序》,据记载:宗炳“每游山水,往辄忘归。”“好山水,爱远游。”到晚年 “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晚年的黄宾虹同样没有体力再去行遍大江南北,怎么办?那就仿效千年前的宗少文“卧以游之”。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的山水思维,他这个“纪”不是记录的“记”,不是直接对面写生,而是将心目中、记忆深处的山水,用笔墨把它重新演绎出来,画出来。这有甚么好处?经过去糟取精、高度提炼,是把真山真水中,最打动人的那一面,最感动自己的东西,最有特征的一面呈现出来,《纪游山水》四屏,恰好就是这样一种能够真正打动黄宾虹自己的山水。达到的效果应该也像宗炳《画山水序》里所言“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嶤嶷,云林森眇。”
《纪游山水》四屏,描绘“粤西漓水”、“青城”、“峨眉”、“嘉陵”、“藻溪”等景色,行迹涉及粤、蜀、浙、皖诸省,遍布半个中国,可谓老人一生游历的总结,更印证了这套“纪游”的难得。这四屏山水,画面浑厚华滋,以墨线勾勒皴点山石树木,以淡墨破浓作为渲染,山峦、树木等画得黑密厚重,而将房舍、云水、路径、人物等调节空间结构的景物以空白留出,使大面积的黑与小面积的白形成对比,分黑赋白,使人不觉得闷塞板滞,意境郁勃淡宕。从构图章法上来看,山重水复,层峦迭嶂。从色彩上看,水晕墨章,元气淋漓。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古代某家、某派笔法的影子,但又完全不是古人——我似古人,孰若古人似我,属典型的文人画风格,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本套作品的第四个难得之处,是其绝妙的笔墨。黄宾虹在其中一屏山水上方题款“蜀中嘉陵江山水,浑厚华滋,唐李昭道、吴道玄虽有图画,繁简不同,非有范华原、董北苑笔墨,难尽其妙。”提到了表现嘉陵江山水,自古有李思训、吴道子等古人写之,构图繁简不同,画出来各尽其妙。但是黄宾虹觉得只有范宽、董源的笔墨才能尽其妙,这是宾虹老的自谦,又何尝不是他的自许。我觉得非宾虹的笔墨不能尽其妙,正是黑密重厚的画风、浑厚华滋的笔墨,才能够真正将蜀山等地的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始终认为黄宾虹是近现代中国画的第一家,他的意义也在这里。就是既有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推进,又保留了中国绘画中最好、最深、最高妙的地方——笔墨的精到,也就是笔精墨妙。
黄宾虹这套《纪游山水》四条屏,是他创作历程中难得的好作品。虽然黄宾虹存世的作品数量庞大,但有很多都是未完成作品或是小品,能够创作这样完整的四条屏,一气呵成,又能够以纪游山水方式体现,还能够把中国的笔墨境界发挥到极致,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成就了此《纪游山水》四条屏较高的艺术水准,在中国绘画或者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上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会长)
黄宾虹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罕见其匹的学者型艺术家。他的成长条件确实已无从复制。按理说,这位在十九世纪生活了三十五年的“旧人”,应该是没有机会二十世纪的新文化和新艺术产生深刻影响了。但是,我们所有从二十世纪末期过来的人都可以作证,正像这位坚守“寂寞之道”的老人所自我预测的一样,在他身后三十年,黄宾虹被中国美术界“发掘”不是作为旧沁斑的古董,而是作为超越时代的先知先觉,超越那些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简单的信誉就、西与中的二元对立模式,像一个文化幻觉一样,以其不可思议的睿智、学养、笔墨、图式,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与中国绘画的充满紧张对峙的历史空间轻柔粉碎,从而开启一个重新认识艺术、重新认识书画,重新认识中国画,重新认识中国山水画,并进而重新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崭新天地。
王鲁湘《虚空粉碎 内美独存》摘
“所作书画,随笔挥扫,无不力能抗鼎矣。然画事中,用墨难于用笔,尤难于层层积累,先生于此,特有创发。五彩六墨,错杂兼施。心应手,手应笔,笔应纸,从三五次至数十次,出于米襄阳、董叔达诸大家墨法之外,以实中运虚、虚中运实、平中运奇、奇中运平之章法,以浓墨破淡,以淡墨破浓,写其游历之晓山、晚山、夜山与雨后初晴之阴山,使满纸乌墨如旧拓三老碑版,不堪向迩。然远视之,则峰峦阴翳,木林蓊郁,淋漓磅礡,绚烂纷披,层次分明,万象毕现,只觉青翠与遥天相接,水光与云气交辉,杳然深远,无所抵止。
先生曾云:我用重墨,意在浓墨中求层次,以表现山中浑然之气趣。”成先生独特之风格,岂偶然哉?然有时或为雄奇,或为苍莽,或为闲静秀逸,或为淡荡空灵,或为江河之注海,或为云霞之耀空,或为万马之奔腾,或为异军之突起,千态万状,又非笔墨布置等所能概括之矣。间作梅竹杂卉,其意境每得之于荒村穷谷间,风致妍雅,有水流花放之妙,与所绘之山水,了不相似,白阳耶?复堂耶?新罗耶?其或颠道人之仲伯欤?孟轲云:‘五百年,其间必有名世者。’吾于先生之画学有焉。”
潘天寿《黄宾虹先生简介》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