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瓷艺——近现代文人瓷画

5942 | 赵惠民 粉彩《革命大生产》中堂瓷板

粉彩《革命大生产》中堂瓷板

Author: 赵惠民

Size: 42×72cm

Signed and dated: --

Estimate:

Final Price: unsold


铃印:惠民画印
此板是作者极为少见的以现代劳动妇女形象为题材的作品,画面中两位劳动妇女并肩而立眺向远方,眉梢眼角略带笑意,似乎正在进行一次劳动间隙的交谈。她们身侧箩筐中堆满了收获的玉米,后方不远处则是一群正在休息的劳动青年,远景中还有行进的货船以及隐约可见丰收归来的一行队伍。生活气息浓郁,如同众多劳动景象的某一定格。整体来看,画面构图丰满,层次丰富,妇女人物的脸部结构延续了赵惠民仕女人物的特色,清秀端庄,但在眼神表情的处理上则更加坚定、果敢。瓷板用色较传统粉彩更加明亮、热烈。一方面是由于新中国时期对于釉上彩料的改良更新,另一方面是出于创作的需求——偏明快、靓丽的色彩对收获或劳动等气氛的烘托显然更加适合。
现代人物题材是新中国陶瓷的一大特色,然而从宽袍大袖的古装过渡到贴近身体曲线的现代服饰,要求绘瓷者对身体结构的把握更加精准。为了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艺术形式,景德镇的绘瓷艺人开始了大量写生练习。根据《陶瓷美术》中的记载,赵惠民、张松茂、涂菊清、王锡良等众多中青年艺人在5、60年代经常赴山间、田野、村庄写生,午后到画室练习直至深夜,周而复始。而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间,正是新中国建设的蓬勃时期,铁路、桥梁、高架线、公园、广场、文化宫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几乎席卷了全国,生活的日新月异与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都转化为澎湃的热情,无论是农耕还是绘瓷都是饱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因此,新中国陶瓷中对于这一类生活画面的表达大都经过严谨的思考与审视,此板就应属于写生后的再创作。画面背景并未选择农田,而是采用了收获归来的休息间歇,利用满筐的玉米、繁忙的船只等细节来含蓄的表达出丰收,以及劳动的喜悦。主体人物的站姿自然而有力,颇有指点江山的意味,展示出女性劳动者的坚毅与自信,而搭在玉米上的红外套和短发人物手中的汗巾等细节则营造了一种生活的随意感。

赵惠民,1959年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获得者。12岁学艺,修习吴道子、仇英、吴友如等画家笔法风格,1948年进入景德镇东方艺术学校学习,接受专业化陶瓷教育。建国后先后供职于景德镇美术合作社、景德镇艺术瓷厂、省陶瓷工业公司美术室、建新瓷厂、红星瓷厂等单位。其作品风格清新秀丽、工致典雅,以古装仕女人物瓷画而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