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赵朴初墨迹

0265 | 赵朴初 1988年作 行书贵州遵义湘山寺观音殿十七言联 镜心

行书贵州遵义湘山寺观音殿十七言联

Author: 赵朴初

Size: 177×32cm×2

Signed and dated: 1988年作

Estimate:

Final Price: RMB 1,150,000


【题识】一色一香供养十方如来华藏庄严无尽愿,千手千眼救度众生苦厄娑婆遍满大悲心。
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二年二月奉献湘山寺观音殿,赵朴初敬撰并书。
【印文】赵朴初
【名词解释】
1.一色一香,天台宗之教义。指诸法之当体即三千(一切法)圆具之实相。诸法之外,无须另求中道。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是中道。此处暂举色香二种为例。《摩诃止观》卷一(上)云:「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
2.供养,佛教用语。指以珍宝、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燃灯、众华、众香、幡盖等供给如来和善知识。于佛诚敬供养之人有福报,若能无所希望以财宝衣服众花香等供养于佛则有功德。因僧侣在修行的时候需要摒除一切外缘,所以就无法自谋生活必需品,需要信众的布施。帮助他人修行就是助人成就,能如此发心供养则有功德。
3.十方,世界之界,向形表推之,如云十方。十方者,十方位也。即东、西、南、北、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
4.华藏,亦作「华臧」。佛教语。莲华藏世界(或华藏世界)的略称。
5.无尽,就是源源不断,没有穷尽。《维摩诘经·菩萨品》认为,「无尽」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又佛性广大无穷、妙用无边,谓之「无尽藏」。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十四说:「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念曰藏。」此外,华严宗认为,生灭无常的现象世界(有为法)也是「无尽」的,叫做「无尽缘起」,如众生无尽、世间无尽、虚空界无尽等。佛法广大,要求修行者发愿无尽、布施无尽、持戒无尽乃至博闻无尽。《维摩诘经·菩萨品》用「无尽灯」比喻菩萨化导无量众生,「有法门名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后亦以「无尽藏」泛指事物之无穷尽者。如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千手千眼观音又简称千手观音、大悲观音。能破除地狱道众生的三种障碍。据密宗经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亿劫中,也就是无法描述记载的遥远过去,跟随千光王静住如来修行菩萨道,闻听如来宣讲「大悲心陀罗尼」,当下从初地证到超八地。心生欢喜,就此发下誓言,愿我当来可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就让我身上即时生出圆满的千手千眼。发是愿已,应时千手千眼悉皆具足。此时,十方大地一起震动,十方诸佛一齐放射出超出日月的大光明。
7.娑婆,梵语Sahā。又译沙诃、娑呵、索诃。意译忍、堪忍、能忍、忍土。指娑婆世界(梵文:Sahā-lokadhātu ),即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有诸佛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表其无畏与慈悲。又译作杂恶、杂会。谓娑婆国土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此外,娑婆一词原指我人所住之阎浮提,后世遂成为一释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总称百亿须弥山世界为娑婆,并以释尊为娑婆世界之本师。
8.大悲心,学习佛之大慈悲心,共施救济,以助其化。为真实僧宝所应具有之德。其救济之方法与程度不一,就净土门之究竟而言,其救济即在于使众生往生净土。善导之观经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五下):‘三乘等贤圣,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然三乘人中,菩萨之行兼摄自他二利,故行大悲心;声闻、缘觉则唯自利而不利他,复因声闻、缘觉不承认界外之净土,故因之亦不劝人归于净土。准此而言,则似与上引观经疏玄义分之说相矛盾。日僧良忠于观经疏传通记中,就此一问题提出三说,其一引法华论,谓应化之声闻,内秘菩萨之行而外现声闻之相,是为学佛大悲心之人。

湘山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中心,雄踞红花冈区群山环抱、俯临湘江的湘山之领。古人曾人题师描绘湘山寺美景:「晴风吹皱白练裙,春树翻杯摇绿云。流莺啼到深处,落花如雨吹缤纷。」
该寺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初名「万福寺」。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年间(1297-1307年)易名「护国寺」,明崇祯元年(1628年),因寺拥湘水、踞湘山,改名「湘山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遵义知府赵遵律以寺临响水、白云两洞,泉水响声不绝,更名「双泉禅寺」。但湘山寺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湘山寺饱经沧桑。宋元两朝,逐渐兴旺。明末平播之役中烧成瓦砾。清初智清卸(云集道台)返川经此,捐银三百两,重兴寺宇。清乾隆丙戌年(1776年),照宽和尚再昌法务法务,历六年始竣工。乾隆时(1790-1797年),僧普印又洒法雨,率众维修。光绪八年(1882年),寿林和尚普通话润群机,捐银二千两,修寺院,建围墙,历时十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法云和尚慧眼雄才,有碑载:「法云俗姓高,讳道康,先为蜀人,随父来遵,以多病祝发,为寿林弟子。访师潜学,书画精进,智识锐增。肃清规,严戒行,禅风不变,为临济正宗嫡传。改建扩建,寺宇一新。膺府僧纲职,管领诸山……勇于治事,以开风气,时朝延崇尚新政,袁玉锡知府,创府中暨师范、蚕桑等学校,工浩费绌。上人沐雨栉风,募得白金六千余亩两以为之助,工遂竣。办百艺厂以辟利源,募设贫儿学堂,以拯童孺。以经典缺乏,乃筹集巨金,赴沪购买三藏经全部一千余卷(现存于遵义图书馆),不辞万里,卒成其志。遵地当孔道,军队往来,时有扰民。噤不敢言,上人不计利害,挺身持正,众深感戴。……赵渝集资,旧疾坐化,时年四十有八。其名当与湘山并存而不朽。」法云和尚既是尊遵府最后一任僧纲司,又是明国初年首任遵义佛教会会长。民国间,心慧法师戒行严谨,道风日盛,香火日隆。
1949年后,人民政府执行党的宗教政策,流落在外的确良十僧三尼陆返寺。又从金鼎山万佛寺请来缅甸的所赠玉佛一尊,从龙坪瓦厂寺运来木雕十八罗汉及经文法器等。寺中农祥并举,精进修持,早晚功课恢复正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掌的宗教政府得到贯彻落实。遵义市人民政府对恢复湘山寺十分重视,1981年,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年后,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省佛教重点寺院和开放寺院之一。1984年以来,政府已先后拔款230万元进行修建。先将电池厂车间和占房的45户迁出。市政府把集旅游名胜和佛教名剎为一体的湘山寺列为1985年十大建设项目之一。在总体规划上,建筑面积比原来增加一倍,在布局、规模、造型、风格和质量上要更上一层楼。
如今湘山寺已初具规模。全寺势雄姿秀,布局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有法,红柱金顶,工艺精湛。中轴线上三座殿堂:一、天王殿耸峙前端。二、大雄宝殿屋脊双龙拥鼎,翘角飞龙戏水。匾额是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手笔。重檐之间,「爱国爱教」横匾和「芬郁灵台三际寂光常照彻,华严寺地十方法界总含融」楹联,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三、观音殿亦为重檐,下层是坐向相反的玉卧佛殿。殿内塑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书画纷呈的藏经楼与古朴静穆的舍利塔园分立大殿两侧。塔园旁是碑亭,内供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观音像碑,具盛唐「绮罗人物」特点,赤脚立于云端,眉、目、口、鼻传神处阳刻,其余部位阴刻。曲眉丰额,衣袂飘举,风姿绰约,端庄优美。亭亭玉立的钟楼与壮美的石拱山门相对。各殿两厢配以庑廊回护,与主体相应,形成院落。各院之间均有玲珑园门相通,汉白玉石廊相连;院中雅池如菱镜,供游客探幽投壶;花坛四时吐艳,盆景四季常青,与红墙绿树相互辉映。望江楼位于天王殿左侧,是十字型斜顶式三重檐建筑,高15米。楼内24根立柱和118棵梁均作隐蔽处理;全楼84根挑檐,下垂84朵吊钟花;全楼24个翘角,层次交错,凌空欲飞。一、二楼四面挑梁撑出成廊,洁白栏杆相围,造型别致,气势非凡。
湘山寺香火旺盛,先后有新加坡,缅甸、日本、美国、德国、葡萄牙和以色列国外宾到此参观,来自港澳台和全国各省市的游人香客更是不计其数。每年三次观音会,更是信众如潮。为了朝山方便,规模宏伟的南山门正在兴趣,寺内各项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近几年来,该寺致力于整顿道场端正道风,健全管理制度,参加社会公益事业。1995年,湘山寺被省宗教事务局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喜欢游历祖国锦绣河山,尤其是佛教胜地的观众,一定曾经在楹联、匾额上看到过那位大名鼎鼎的作者——赵朴初。赵朴初先生诗词曲俳造诣很高,书法作品俊朗神秀,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虽则宇宙无际、时空无垠,但赵朴初先生的身影与文采已经伴随着他的墨宝永远留在了青山绿水间。